查看原文
其他

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 用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市场经济理论内涵

周文 中国工业经济 2022-12-31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776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周文

单位: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12期,原标题为《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用一份特别的“百年总结”——《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未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全面总结中国发展的重要成就和历史经验,更需要立足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努力揭示经济发展伟大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总结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密码”。正是因为坚持理论创新,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也正因为如此,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作为最宝贵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坚持理论创新”被郑重写入《决议》。

回顾总结历史,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功,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发展奇迹,就在于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和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冲破传统思想和体制的桎梏,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此同时,与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在探索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是简单移植和抄袭西方的市场经济,中国不但坚持发展市场经济,而且也始终不渝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现在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超越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也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的,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对照《决议》精神,作为经济学者,今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这种伟大成功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对标西方市场经济

按照西方理论逻辑,市场经济只有一种模式、一套标准,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事实上,市场经济的理想彼岸并不是西方市场经济,西方市场经济既不是市场经济的理想蓝图,更不是市场经济的标准模式。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一方面破除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僵化认知,使社会主义经济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又破除了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认知,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早在1998年,习近平同志在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完善时就已经提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又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处在于社会主义经济引进了市场机制,发挥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经济活力和效率;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之处在于在经济实践中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从而避免了完全市场化带来的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简单地对标西方市场经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功实践从来没有把西方市场经济当作理想模式输入,更不能用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作为尺度来度量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但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也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完全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说明中国道路的背后必然存在被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所忽略甚至错误认识的理论逻辑和发展理念。当前,部分西方国家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甚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资本主义。事实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丰富和发展,不能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标准、尺度裁定中国的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

现在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传统的单一计划经济模式更有效,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具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又超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不是对标西方市场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机制体制的重构和再造,更是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探索走出的市场经济成功新路。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对标西方市场经济。如果用西方市场经济标准,显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对标经典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中交出了令世人惊叹的“优秀成绩单”。

与此相反,西方仍然固守和束缚于几百年前的发展道路,同时又对自身缺乏深刻反思,既不能处理好对内与对外的关系,又不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而反受其乱。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受到广泛质疑,越来越多的国家对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的信心开始动摇,西方标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黯然失色,所谓市场经济的灯塔光芒不再。今天的西方世界,由于沉迷于自己的固化理念而无力自拔,并把这种理念当成衡量现实和实践的标准,从而丧失了解决问题和推进国家发展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符合中国国情,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在,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更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系,不断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高,从而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性、完善性。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二、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因此,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交换经济。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就讲过,“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那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说:“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离开交换,产品就不可能成为商品,也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存在,“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市场经济不同于产品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通过不断扩大的市场交换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交换产生于社会分工,因此,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所有制形式只是决定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特点。由于社会分工,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单一性和需要的多样性之间形成了矛盾,由此才出现了各个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性。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本质上都是交换经济。商品经济强调的是交换经济的形态,市场经济强调的是交换经济的体制。显然,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交换扩大的结果,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私有制。市场经济作为交换经济,起源远比资本主义制度要早,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生于资本主义制度,恰恰相反是市场经济催生出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市场经济不是制度范畴,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同样,计划经济也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

市场经济的概念,在中西方经典文献中至今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交换关系或市场组织制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资源配置概念是西方经济学的产物,应该从市场形成的历史中提炼市场经济概念,跳出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就是资源配置的话语体系窠臼,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和批注中专门指出的,这本书写得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研究问题,应该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去研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可见,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现象分析入手,而是从规律原则定律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毛泽东同志还说,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缺点是先下定义不讲道理。与之对照,过去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定义、计划经济的定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基于此,通过系统梳理市场经济概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探索,结合中国当下对市场经济的思考,可以把市场经济定义为交换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总和。一方面,从一般意义上定义市场经济,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容易陷入西方的话语体系,因为西方总是按他们的理解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过多,想当然地推导出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远比资源配置这一工具理性有更为复杂的深刻内涵,从这一层面思考,有利于更好地回应西方对中国不是真正市场经济的指责。

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开启了现实中的大门,由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路径和走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中国从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同时,又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过去40多年的经济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自开放,一国的市场交换规模越大,经济总量才会越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发展好中国经济,同时又能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诞生,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成长。离开了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就成为不了真正的市场经济。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市场经济,才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环顾世界,谁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自诩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在现实中却采取一系列逆全球化的措施。而反观中国,却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面向世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不断让市场经济展现活力和生机,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在本质上并不背离市场经济,而且更是对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表明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隔离,恰恰相反,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开启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接轨的进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也对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40年,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彼此融合有望创造22万亿至3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5%—26%。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世界市场”,也是世界研发基地和创投中心,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从贡献率看,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0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成为持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依存度看,2007—2017年,全球经济对中国的依存度从0.7上升到1.2,而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依存度则从0.9下降到0.6,世界经济更需要中国。

其次,中国产业链是世界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在联合国公布的500多种工业产品分类目录中,中国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品类超过40%。中国拥有结构最健全的供应链集群、数量最庞大的产业工人、服务最完善的销售及物流体系,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环节。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已显露出疲软的增长态势,中国一直以“中国行动”和“中国节奏”践行着全球化的使命和担当,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更显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中国的强大并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福音。

正是遵循了市场经济的真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够不断取得历史性的成功,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不断让市场经济展示出活力和生机。今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意义,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市场经济的“标准模板”,而在于它代表了一种信念,那就是坚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和坚持自我革命,同时以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积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经验,走出了一条让世界瞩目的成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不表明中国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恰恰相反,而是某些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潮流违背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四、现代化高水平市场经济一定是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的自然扩展秩序,不能有政府行为,政府只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西方主流经济学是自由市场的盲目捍卫者,坚决反对政府的行为,他们认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永远是对立的,有政府就不可能有市场,有市场就不能有政府。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西方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坚持了市场经济制度,反对政府的干预,主张自由放任、自然秩序。事实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只是原始的市场经济,而不是现代市场经济。越是现代化市场经济,越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弱政府只能带来经济发展的混乱。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新路,破解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经济学世界性难题。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和辩证法。西方理论既没有辩证法,也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只是从逻辑到逻辑,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认真总结中国发展伟大成功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既不拘泥于理论、让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束缚发展,也不停留于经验主义,而是让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同时注重历史的延续性,也注重现实实践的创新发展。

从整体层面看,“中国奇迹”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其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在传统西方理论中,政府与市场之间是“零和博弈”。如果按照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经济会自动均衡,不会出现经济危机,但是,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爆发的危机尤其是生产过剩危机无疑将这一定律“证伪”;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即基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强调政府干预,会熨平经济波动,但是,随后西方国家发生的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构成的“滞胀危机”宣布了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失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新自由主义更是强调“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反对政府干预,结果导致经济过度金融化、虚拟化,从而对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危害。与此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构了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突破了西方主导的政府市场替代论,从而走出了一条行稳致远的全面发展康庄大道。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步伐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同时并进、相得益彰的,正是中国特色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才更好地促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不意味着“大政府”,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中国实践的成功经验看,国家治理能力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中国发展奇迹,不仅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上实现对西方的超越,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西方的超越。

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经济学教科书所定义的,包括我们多年来接受的市场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基本上都来自西方经济学理论。应该说,在借鉴外国市场经济实践的过程中,大量引进了西方经济学的术语、概念和理论,对于发展和繁荣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起到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盲目崇拜、照搬照套、盲目对标接轨的片面性。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独立自主地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具有坚实的实践成功基础,我们应当以独立自主、自我革命的精神,对以往的经济学思想进行清理和反思,纠正“洋教条”和“洋八股”的错误,把吸收外国经济理论与方法的有益成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基础上。为此,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学习,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提炼更多经济学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用中国经验去丰富和发展市场经济理论内涵,破解经济学的西方话语和西方理论,不当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附庸,更不能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试验田”和“跑马场”。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2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